作者: 來源: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 2025-08-20 09:59
□ 吳光煒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和“十五五”規劃的謀劃之年。開展菏澤發展階段性特征及其基本路徑研究,無疑具有現實意義。
一、菏澤發展呈現階段性特征
近年來,菏澤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2024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4802.58億元,居山東省第8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329.18億元,是2020年的1.8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2000億元大關,實現2238.05億元。同時,菏澤發展環境、增長模式和支撐條件等也發生深刻變化,并呈現諸多階段性特征。
(一)經濟增長進入產業體系重塑升級的關鍵階段。隨著經濟總量不斷擴大、要素投入回報持續下降和資源能源供給趨緊,菏澤經濟增長速度已由中高速轉為中速增長。長期支撐經濟增長的傳統產業陸續進入平臺期,傳統動能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趨于下降。同時,還存在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偏小、要素資源配置能力弱和技術策源水平低等問題。
(二)內需體系建設進入暢通經濟循環的關鍵階段。全球經濟增長低迷與貿易保護主義風險疊加,又加之地緣政治外溢、對抗性思維增強、合作難度加大,總需求不足將是經濟運行的突出矛盾。外需難以穩定支撐菏澤經濟增長,有效發揮內需拉動作用成為重點。但菏澤居民消費率偏低、傳統領域投資邊際下降和民間投資活力不足問題突出,激發消費潛能和擴大有效投資面臨諸多深層次矛盾。
(三)生態文明建設進入全面綠色轉型的關鍵階段。中國承諾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長,達到峰值之后再慢慢減下去。菏澤要完成碳達峰目標,應比發達地區付出更大的努力,這主要由于產業結構偏重、資源利用率不高和能源消耗過大等特征較突出,并且綠色發展競爭優勢尚未形成,統籌“雙碳”目標和經濟增長任務艱巨。
(四)城鄉區域發展進入功能協調互補的關鍵階段。菏澤城鎮化進入快速發展期,在生產要素向城鎮集聚的同時,還要加快補上農業農村現代化在“新四化”中的突出短板。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質量不高,農業轉移人口、城鎮流動人口公共服務覆蓋仍有短板。人口向中心城區集聚,農村和部分小城鎮人口加速流失,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雙向流動仍面臨不少制約。
(五)民生事業發展進入加快品質提升的關鍵階段。菏澤人口老齡化處于從中度水平向重度演化階段,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入攻堅期,社會領域新老問題交織制約經濟發展潛力和空間。人口老齡化、少子化、區域增減分化,將對優化公共資源配置提出更高要求。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并存,基層診療、優質教育、“一老一小”等公共服務供給仍有不少短板。
(六)防范化解系統風險進入統籌鞏固的關鍵階段。菏澤長期發展中積累的深層次矛盾開始“水落石出”,統籌發展和安全面臨更大壓力。房地產、地方債務、中小金融機構風險尚未出清,部分地方政府運轉尤其是基層“三保”壓力加大。極端天氣、洪澇災害等氣候事件呈現增多趨勢,影響社會穩定的風險源增多、燃點降低。
綜合判斷,“十五五”時期,菏澤經濟社會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各種積極因素加速集聚,內生動力、市場潛力和支撐能力依然強勁,有基礎、有能力、有條件實現高質量發展。國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山東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和突破菏澤魯西崛起等重大戰略的深入實施,將為菏澤高質量發展持續賦能助力。傳統產業提質增效,新興產業強勢崛起,形成了生物醫藥等10條產業鏈條,將為菏澤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常住人口近900萬、戶籍人口1000多萬;方圓200公里范圍內擁有1.2億多人口,將為菏澤高質量發展提供廣闊的消費空間。
二、菏澤發展的基本路徑建議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菏澤應大力實施新質生產力培育、鄉村全面振興、城市擴容提質等工程,加快打造魯西崛起增長極、四省交界中心城、向西開放橋頭堡、黃河文化新高地,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菏澤篇章。
(一)高水平培育新質生產力,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1.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一是“一業一策”制定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方案,打造化工、木材加工、食品加工、機電設備制造、紡織服裝等3000億元級、2000億元級、1000億元級優勢傳統產業。二是集中實施重大標志性引領性項目。如充分利用菏澤石化列入山東省“一基地、兩集群”機遇,加快推進東明石化1500萬噸煉化一體化項目,推動產業規模邁上4000億元級別。三是每年遴選推介一批“好品菏澤”“菏澤制造”“菏澤精品”,支持企業爭創中國質量獎、中國工業大獎和山東省省長質量獎等。鼓勵企業、科研機構主導或參與制(修)訂行業標準,培育企業標準創新共同體。
2.培育壯大新興產業。一是高標準建設高效動力裝備、智能農機裝備和先進新能源裝備等制造業基地,梯次推進先進制造業集群、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雁陣形產業集群培育。二是積極培育壯大生物醫藥、高性能材料、新一代信息等新興產業集群,打造一批新的千億元級增長引擎。三是聚焦支柱產業,深度參與山東省制造業重點產業鏈生態產業體系建設。積極構筑產業轉移“攔水壩”和承接產業“蓄水池”,建立產業鏈韌性評估、風險監測和應急處突的閉環工作機制。
3、配套完善現代服務業。一是拓展提升創意設計、現代金融和商貿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加快發展咨詢評估、法律服務和會計審計等商務服務業,培育一批公共檢測服務平臺、工業設計研究機構和第三方專業服務商。二是鞏固批發零售、食宿餐飲、文化娛樂、家政服務、健康養老等行業增長態勢,壯大發展國潮文創、網紅打卡、數字創意等“流量經濟”,培育發展咖啡、烘焙、萌寵等“悅己經濟”,創新發展即時零售、無人超市、智慧云柜等新零售經濟。三是爭取跨國公司、行業領軍企業在菏設立區域總部和功能性總部,支持企業打造金融交易、數據應用、人才增值等服務平臺,打造一批服務業領軍企業、區域性服務品牌和現代服務業集聚區。
(二)千方百計擴大有效需求,推動投資消費相互促進
1.大力釋放消費潛能。一是完善新車、二手車、汽車后市場等汽車消費,鼓勵家電更新、電梯加裝、智能安防等家居消費,提升名菜名廚名店和星級酒店、優質民宿等消費品質。鼓勵發展“電競+”、劇本游戲、數字家庭等新視聽消費,加快發展美妝醫美、時尚美飾、康養護理等健康服務消費,豐富房車露營、劇院演藝、“賽事+”等文旅消費。二是鼓勵發展首發經濟,引入首店首展,梯次培育特色消費中心,升級城市智慧商圈、數字化步行街、消費體驗中心。布局完善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打造“一刻鐘”便民生活服務圈。三是積極開展新能源汽車、智能家電、綠色建材等下鄉惠民活動,鼓勵開展“村BA”“村超”“村排”“村跑”等鄉村賽事活動。加強線上線下商品“同質”“同標”建設,打響“放心消費在菏澤”品牌。
2.積極擴大有效投資。一是統籌推進“硬投資”和“軟建設”,加快安全能力提升、設備更新和以舊換新等重大項目建設。聚焦基礎設施配套、新質生產力發展、對外開放平臺,謀劃儲備、滾動實施一批市、縣區重點項目。二是支持民間資本參與基礎設施、支柱產業和新能源項目建設,健全激發社會資本投資活力和促進投資落地機制。三是積極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超長期特別國債、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完善土地、能耗等要素統籌調配機制,集中支持省、市重點項目建設。
3.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一是加強各類運輸方式的高效銜接,促進機場、鐵路、公路物流場站等設施互聯互通。全鏈布局“集散基地+集配中心+采供網點”三級節點冷鏈物流網絡體系,構建“物流樞紐+分撥配送中心+首末網點”物流網絡。二是加快雄商高鐵菏澤段建設,推動臨棗菏城際鐵路盡快開工,爭取濮菏徐高鐵納入國家規劃;開展穿城國省道、高速公路、高鐵和機場等連接線快速化改造,加快菏澤牡丹機場二期擴建工程建設,推進鄆城縣等通用機場盡快開工。同時,抓好新萬福河復航二期工程建設,全力創建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三是實施大中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抓好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工程,并再建設一批大中型水庫;開展農業、工業、服務業深度節水控水行動,推動再生水等利用工程建設,提升水資源配置、水旱災害防御和河湖生態保護等能力。
(三)聚焦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持續激發發展動力活力
1.深化重點領域改革。一是主動服務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推進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嚴格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確保所有經營主體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二是完善要素交易服務體系,推動生產要素跨區域合理流動。深化“畝產效益”綜合評價改革,鼓勵土地混合開發和空間復合利用。健全人力資源市場體系,促進勞動力合理分布。三是推動國有企業準確對標功能定位,完善主責主業管理制度。深化國有資本投資改革,穩步推進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完善激發民營經濟發展活力的政策體系,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
2.積極擴大對外開放。一是加強與黃河流域城市戰略協同、淮河生態經濟帶城市交流和中原城市群合作,積極融入魯南經濟圈一體化發展。加快創建國家級高新區和開發區,規劃建設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和新材料等園區,打造開放型經濟發展的強引擎。二是統籌進口與出口、貨物與服務、貿易與投資,推動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穩定歐美、日韓、東南亞等傳統市場,開拓俄羅斯、中亞、中東等新興市場。積極推動“新三樣”、二手車、機電裝備等產品出口,跟蹤服務原油、棉花、化肥等產品進口。三是加快建設區域物流、現代貿易、商旅文交流等發展中心,推動跨境電商綜試區、保稅物流中心和曹縣內陸港等涉外平臺建設。深化與國際組織、世界500強、行業領軍企業合作,建設集聚全球優質資源的有效載體。
3.全面優化營商環境。一是推動“高效辦成一件事”全覆蓋,打造“民事無憂、企事有解、政事高效”服務品牌。推動就近辦、幫代辦、智能辦等方式,實現線上辦事一網通辦和線下辦事只進一門。二是迭代升級“菏澤通”“愛菏澤”平臺,打造現代智慧政務綜合體。加快建設“菏澤智腦”,持續推進惠企政策“直達快享”“免審即享”。三是推進信用信息歸集共享共用,打造一體化融資信用服務平臺網絡。創新“信用+”應用場景,規范和培育信用服務行業。
(四)實施鄉村全面振興工程,蹚出鄉村振興菏澤路徑
1.推進農業高質高效。一是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壓實糧食播種面積,確保糧食產量保持在160億斤以上。二是培育發展牡丹、芍藥、玫瑰等特色花卉業,積極發展山藥、大蒜、蘆筍等特色農產品,著力發展魯西黃牛、小尾寒羊、青山羊等特色畜牧業,加快建成區域性重要的農副產品生產基地。三是大力培育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因地制宜發展田園養生、鄉村旅游、電子商務等產業,加快打造一批百億元級優質產業集群。
2.全域打造和美鄉村。一是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優化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分區分類推進鄉村振興。實施村莊清潔和綠化行動,高標準推進廁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實施鄉村風貌提升行動,打造各具特色的“魯西南”民居。二是完善農村路網電網、供水排水、郵政通信等設施,補齊文化教育、醫療衛生、農村養老等短板,并加快建設數字鄉村。三是持續擦亮“菏潤新風”移風易俗品牌,梯次建設示范片區,以點帶面提升鄉村振興整體成色。
3.加快農民富裕進程。一是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政策,穩妥有序開展延包試點,引導土地規范有序流轉。二是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三是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發展“百千萬”工程。實施鄉村青年培養計劃和人才回歸工程,挖掘培養鄉村手工業者、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傳統藝人。大力實施以工代賑,鞏固農村和諧穩定、群眾安居樂業的良好局面。
(五)加快城市能級提升步伐,積極拓展區域發展空間
1.持續優化城鎮空間格局。一是圍繞中心城區做大做強,完善配套交通通信、供電供氣、供水排水等基礎設施,加快建設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商貿物流等服務設施,持續提升城市首位度、帶動水平和輻射能力。二是圍繞激活縣域發展內生動力,實施經濟強縣領跑、特色縣示范、薄弱縣跨越振興計劃,促進各縣區擴容提質;引導縣域培育特色優勢產業,“一縣一策”打造產業地標,加快建成富有活力的現代化縣城。三是圍繞小城鎮特色化發展,精準培育重點鎮、次中心鎮、特色專業鎮。引導特色小鎮規范健康發展,打造就地就近就業城鎮化新載體。
2.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一是推動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社會保險、住房保障、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等享有同遷入地戶籍人口同等權利,完善轉移支付、要素配置等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二是聚焦產業人才集聚、承載能力提升、要素保障支撐,構建產業梯度布局、人口就近就業、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的良性互動格局。三是建設全齡友好型城市,打造宜居、韌性、智慧、綠色、低碳、人文城市。加快街區、廠區、城中村改造提升,守護好交通物流、信息通信、綜合管廊等城市生命線。
3.著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一是完善城市管理體制機制,拓展“智慧+城市管理”應用,實現城市運行“一網統管”。二是整合快遞、交通、供水等資源,優化城鎮公共服務設施布局,設置一批便民疏導點。三是突出文化內涵、彰顯牡丹特色、體現人文情懷,構建多層次城市公園管理體系。
(六)完善提升科技創新體系,打造區域科技創新中心
1.加快打造人才集聚高地。一是深入實施領軍人才、海外英才、青年人才集聚行動,建設適應現代化強市建設需求的人才隊伍。二是完善科技獎勵、收入分配、成果賦權等人才激勵制度,健全保障科研人員專心科研制度。三是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打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人才交流通道。
2.加快建設科技創新平臺。一是運用科研飛地新模式,建設一批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二是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突破計劃,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三是實施科技領軍型企業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能力提升工程,培育更多“瞪羚”“獨角獸”等優質企業。
3.加快構建成果轉化體系。一是布局建設一批概念驗證中心、產品中試基地、應用測試空間,完善“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全鏈條孵化體系,促進自主攻關產品推廣應用和迭代升級。二是創新實施專利賦能工程,開展重點產業專利導航,鼓勵企業構建產業化導向專利組合。三是探索組建市科技成果產業轉化基金,推動科技成果就地轉化。完善“菏科貸”“菏科投”“菏科融”等金融服務體系,引導耐心資本、長期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
同時,菏澤還應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培育做強文化產業;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格局;著力提升公共服務均衡性,不斷改善人民群眾生活;加強安全風險隱患的研判、排查和整治,著力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菏澤。 (作者單位:菏澤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